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

麵包師傅吳寶春獲獎系列報導讀後

烘焙大師世界盃(Coupe du Monde de la Boulangerie):

「吳寶春師傅所抽到的簽次順序是八位中的第八位。 他帶著一份觀摩及挑戰的心情於法國時間三月九日上午六時進場,並於三月十日上午十一十四十五分公佈成績, 打敗了勁敵法國及日本隊,得到第一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的冠軍頭銜。」



8:24am 2010/3/13 P


我特別感動的部份確實是很多份報導都詳細撰寫的,寶春師傅親口提及的,品味問題。

品味實在是,一個弔詭的辭彙。那不一定多麼清晰具體,卻關係到是1亦或0;對我而言說不清什麼是標準。

他陳述著,「因為從小貧困,沒吃過好吃物,不知道什麼是美味,當然也做不出美味。」這段落完全吸引我,讓我再三去翻找寶春師傅其他的生命故事。

我似乎看見三個明顯階段:最初領他進門的師父、調教他品味的師父、後來遇到支持他的老闆。從工,到藝,到終於成就。

曾經看見過很多作品壞品味。這或許是令人悲傷的事情。在我初初進入切身的貧窮體驗時,曾經反覆思索我去做作品這『舉動』的意義。貧窮所感,讓我重新去意識,生活型態和去建立型態的非必要。

在真實的貧窮和切身的飢寒中,美是不是還那麼重要?

貴族家的孩子因為從小看慣經典,確實容易一出手就有好品質;那經常是無此境遇的貧窮孩子,努力萬千也達不到的另種氣質。但這是宿命嗎?

我也想起恩師大潘在我將離開學校之際才開始多次聽他提及的詞彙:『造化』。

多麼美好的故事,讓寶春師傅相遇人生中那三位重要的人物。他陳述自己曾經遭遇的瓶頸『味覺盲點』,和自我突破的過程;或許審美的經驗在幼年時即不上富裕人家的孩子,但是並無損於他本質的性靈。他無所畏懼地把自己推向不同層次的覺知能力、帶領自己進入新的境界。





另一篇報導裡開頭敘述,記者訪問寶春師傅第一次參加國際麵包大賽(Coupe Louise Lesaffre),賽後他便在國際烘焙界中闖出名號;但問他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?他回答的,卻是抵達巴黎北部第一晚,天上落下的雪。那是人生中第一場雪。

「好美、好美,我拍了好多照片。我還打電話回台灣告訴孩子說:『爸爸看到雪了』。」

「這是我用自己努力爭取到的一場雪!用二十幾年爭取來的……。」

只能說我一讀見這段落到就鼻酸。我覺得我很能明白,真想說,我懂,我懂!

當然我是太幸運了,沒資格相提。我人生的第一場雪,2008年初冬,都還是雙親長輩給我的禮物。但在苦澀的累積過程中,偶然乍現的幻美的片刻,好像突然觸摸到命運的質感。

是如此這般的深刻。





看見這次烘焙大師世界盃(Coupe du Monde de la Boulangerie)比賽的報導,特別激動、興奮甚至令自己感到驚訝;除了比賽地點是巴黎之外,翻查資料才發現,離高雄家裡不遠就有寶春師傅擔任主廚的麵包店,但這種近距離的感覺或許不是重點。

法國烘焙業世界聞名,這裡的麵包師傅向來是極為驕傲,人們也十分敬重;烘焙是需要嚴格訓練的技藝。

但實話時說本人就是不喜歡吃baguette。直至目前為止從未自己花錢買過這種東西。初到巴黎時宿舍提供的早餐順便還要當午餐吃,每天都要吃一兩頓咬嚼起來臉部肌肉勞累的棍子麵包,即便附近有比賽得獎的店家,卻完全是不良記憶領先。

現在好啦,不用迷信法國麵包了。以寶春師傅為榮、以他樸實的野心為榮。(說不定我首次自願購買的baguette就是台灣人的作品。:p)















p.s.照片為網路蒐尋所得,為寶春師傅和獲獎作品【米釀荔枝】麵包合照,若有侵權敬請告知。謝謝。